阿勒泰地区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科技赋能,让现代农业跑出“加速度”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特约记者 庄晓颇 通讯员 张文娟 周纪松
初夏时节,在福海县广袤田野上,万亩绿油油的春小麦蓬勃生长,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具纵横驰骋,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控水肥……一幅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农业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地区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化、数字化转型,让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奏响了智慧农业新乐章。
智慧农业:让田间管理更高效
种了几十年庄稼的“老把式”,如今也玩起了“高科技”。5月12日,走进农场职工熊金旺的小麦田里,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今年68岁的退休职工熊金旺正用手机操作着微信小程序,轻轻一点,田间智能球阀便精准开启,水顺着管道滋润着330亩麦田。
“熊金旺种植的330亩小麦全部安装了智慧球阀,实现了轮灌自动控制,提升了水肥利用率。”地区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黄伟韬说,“这几年,公司积极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 ‘私人定制’服务,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通过管道系统将水分和养分均匀、定时、定量输送到作物根部,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了浪费,还精准满足了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有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公司第二生产区,2台装配北斗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播种机正开展精准作业,农机手袁索伟说:“过去人工驾驶每天最多播80亩,现在的智能农机作业效率提升了3倍,每亩还能节省15%的种子。”
黄伟韬介绍说:“农机安装北斗导航系统,让农业机械告别了‘粗放作业’。在北斗卫星的精准定位下,农机能够按照预设路线自动行驶,播种、施肥、收割等作业更加规范、均匀,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质量,降低了人工成本。”
科技支撑,让盐碱地变身“希望田”
地区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有耕地面积12万余亩,土地盐碱化严重,一直是困扰农场发展的瓶颈。在落实8.6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建设项目的同时,2023年,公司引入“暗管排盐”技术,成功改良土壤环境,让曾经的盐碱荒地逐渐焕发生机,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不断增加,为公司拓展种植规模、提升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伟韬介绍说:“‘暗管排盐’技术遵循‘水利先行、综合治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原则,具有节省土地、节约水资源、快速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集约化水平、促进农田生态环境改善等特点,特别适宜盐碱成分重的土壤改良和开发利用。”
“暗管排盐”技术不仅能有效改良盐碱地,同时也可将原有的排碱渠平整后变成耕地,新增耕地约10%左右。同时,小田变大田,有利于大型农机作业,提升土地产出效益、节约管理成本。据了解,公司共有6200亩耕地实施了“暗管排盐”技术,新增土地600亩。
与此同时,公司注重新品种引进,与新疆九圣禾种业公司合作,引进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进行试验种植,筛选出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进行推广,丰富了公司的种植结构,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深化合作,让产业链提档升级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地区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加大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邀请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科研项目攻关,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近年来,公司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等优势资源,与四川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科学院等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和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先后与新疆农科院土肥研究所开展院企合作,实施盐碱地改良与利用新技术推广,与山东科翔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签订《共建新疆数字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协议》,加快智慧农业科研成果研发;与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合作建起300亩农业耕地试验站,有效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同时,公司创新工作思路,量身打造“五农”(联农、带农、惠农、保农、服农)社会化服务新模式,着力在搭建服务平台、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全面启用农业产业链一体化平台,对公司农机作业、农资供应等环节进行智能化管理。通过该平台,管理人员可实时掌握农机的作业位置、作业状态和农资库存情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精准调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