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程中的匠心传承:新疆电网人的坚守
【环球网记者 王思翔】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天山深处,国网新源阜康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称“阜康抽水蓄能电站”)静静矗立着。这座总投资83.68亿元的电站,不仅为新疆和西北地区电网的稳定注入了强大动力,更见证了无数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
阜康抽水蓄能电站全景航拍
5月15日,记者走进阜康抽水蓄能电站,映入眼帘的是一高一低两个宽阔碧绿的水库,其400余米的海拔高差为高效发电储电创造了条件。这座西北地区首座投产的抽水蓄能电站,每年能够消纳清洁能源超26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49.6万吨,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
“它就像一个电网调节器,自投产以来,发电量超17亿千瓦时、抽水电量超21亿千瓦时,充分发挥了抽水蓄能电站调峰、调频、储能等功能。”阜康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部副主任芦建刚介绍说。
芦建刚正在检查输水发电系统工程质量和现场安全/芦建刚提供
芦建刚毕业于石河子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后,便投身到阜康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这一坚守就是十年。
芦建刚和他的团队以技术创新为笔,书写着电站建设发展的篇章。他们利用无人机提升征地红线巡查效率,破解高寒旱地区边坡生态恢复难题;研发新型止水结构、曲面滑模等技术,突破多项施工瓶颈。这支团队的科研成果熠熠生辉:他们主持的QC成果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手握4项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主导4个重点科技项目,论文与创新成果转化率超90%。
从实习生成长为工程部副主任,芦建刚的每一步进阶,都离不开团队的技术攻坚合力,更浸透着他与团队对专业的执着追求。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芦建刚的话语铿锵有力。然而,这份热爱背后,是他对家人深深的亏欠。已有八年未曾返回甘肃老家看望父母,他将所有青春与时间都献给了热爱的专业。
2023年11月25日,电站运行机组灯首次亮起的瞬间,他热泪盈眶——那不仅是工程成功的喜悦,更是对自己多年坚守的感慨。
如今,芦建刚不仅专注技术创新,还肩负起培养新生力量的使命。他因材施教,专业上以工程质量管理活动和技术创新课题为平台培养人才,管理上推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双线培养工程技术骨干和工程管理骨干。在他的影响下,年轻徒弟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全身心投入到电站的工作当中。
“工匠精神就是对工作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芦建刚眼中满是希望,“看到年轻一代身上的这股劲,我相信工匠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
正午时分,在昌吉-古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吉泉工程”)的昌吉变流站内,直流检修技术专责雷小松正在进行设备检查。尽管已汗如雨下,他却全然不知,眼神如炬,专注地盯着手中的检测仪器,仔细检查着换流变压器的每一处细节。
这位四川南充的“90后”小伙儿,自2017年昌吉变流站建站起,就扎根于此,守护着这项被誉为疆电外送“大动脉”的±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吉泉工程是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首个±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是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高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它起于新疆昌吉,止于安徽宣城市,途经六省(区),线路全长3293公里,每年能向东中部送电约600亿千瓦时,在“双碳”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昌吉变流站交流GIS区域
昌吉变流站建设投运至今,雷小松主要负责过站用电、交直流控保等专业检修运维工作;主导交流滤波器改造等多个技改项目。去年,他带领班组发现并治理变流站12项重大问题,高效完成407条缺陷消除工作。
这些年,雷小松经历了无数个难忘的时刻。新疆的极端天气对设备和检修人员也是一项巨大的考验。2022年冬,某天交流滤波器突发跳闸故障,雷小松和同事们在夜晚零下30℃的严寒中坚守了9个小时,最终完成设备的检修及调整。寒风如刀,吹得人脸生疼,手脚早已失去知觉。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修复设备,确保吉泉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雷小松正在检查选相合闸装置二次回路/雷小松提供
在日复一日的检修工作中,雷小松不仅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还带出了三四个优秀的徒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习需要主动用心,不能浅尝辄止。”雷小松常常这样告诫徒弟们。他要求徒弟们每天、每周都要写工作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谈及自己的师傅,雷小松眼中满是敬佩。“师傅不让我考倒数,不求多好,但坚决不能垫底。”看似玩笑的话语,却饱含师傅对他的殷切期望。“很多人内心浮躁,但干我们这行,必须潜下心来。”雷小松说,他从师傅身上学到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
在深山戈壁中,在特高压线路间,还有无数和芦建刚、雷小松一样默默坚守在一线的电网人。他们把时光拧成了铁塔上的螺栓,把青春嵌进了变电站的仪表。他们的坚守正沿着电网,从天山脚下,输送到万里之外的灯火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