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戈壁深处的一家人
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哈密边境管理支队下马崖边境派出所民警前往辖区居民妮娅孜古丽·亚库普家中走访。通讯员 肖智鑫摄
天山网-新疆法治报记者 韩晋 通讯员 肖智鑫
进入7月,哈密的戈壁上骄阳似火。
7月5日,在地处戈壁滩的下马崖乡一户农家小院里,民警荣俊超正踩着人字梯固定藤架木桩,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透了警服。梯下,维吾尔族大姐妮娅孜古丽·亚库普稳稳扶着梯脚,不时递上工具。这一高一低的身影,恰似扎根大漠的胡杨,用根系的交织诉说着守护与共生。
“荣警官就是我的亲人。”妮娅孜古丽说。2020年6月,荣俊超调入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哈密边境管理支队下马崖边境派出所后,便与大他20岁的护边员妮娅孜古丽结下深厚“姐弟情”。彼时,这位维吾尔族大姐正承受着生活的重压,丈夫因病离世,家庭的重担几乎将她压垮。
面对困境,荣俊超用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承诺。妮娅孜古丽一句“葡萄架该搭了”,让他顶着38℃高温连续夯桩3小时,掌心磨出血泡也未曾停歇;寒冬时节,他第一时间送来电暖器、棉衣棉被,让冰冷的屋子渐生暖意;孩子生日那天,他带着蛋糕和礼物准时出现,用欢笑驱散家中的冷清。这位不善言辞的民警,总以修补屋顶、扛运煤块的坚实背影,默默为这个家撑起一片天。
然而,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2023年9月,妮娅孜古丽被确诊为胆囊恶性肿瘤,高昂的手术费让本就拮据的家庭陷入绝境。荣俊超得知消息后,立即向派出所党支部汇报。民警们迅速行动:全所一日内自发捐款8000余元,当天便送到妮娅孜古丽手中,并联动医疗、公益等多方资源助困解忧。
不但妮娅孜古丽在乌鲁木齐市就医的病房里有了专人对接,家中孩子还穿上了新衣服,爱心人士更是承诺资助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费用。“这么多穿警服的孩子帮我,我必须坚强!”攥着饱含深情的善款,妮娅孜古丽眼中重燃希望。
术后康复的180天里,派出所民警累计上门帮扶47次。每当妮娅孜古丽抚着丈夫遗照垂泪时,荣俊超与同事总会如约而至:他们默默清扫院落、扛来米面,将热茶递到她手中后,安静地坐在旁边倾听往事。这份陪伴,如戈壁长夜的星光,熨帖着她伤痛的心。
这样的坚守,源于荣俊超扎根边疆的信念:“人活一世,能帮就帮。”这句朴实的话,化作他日复一日的行动,辖区群众的大事小情,他都记在心头、扛在肩上。派出所教导员马鹏斌说:“荣俊超的微信步数每天都超过2万步,大半都是在走访群众的乡间小道上。”
如今,妮娅孜古丽已能拄拐杖下厨。她特意将家中最宽敞的屋子收拾成餐厅,每当民警们前来走访,热腾腾的抓饭与馓子的香气便会弥漫小院。“以前他们为我遮风挡雨,现在我也能为他们做顿热乎饭。”她笑着说。
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仍在延续。今年年初,得知妮娅孜古丽复查费用紧张,民警们再次筹集3000元送到她手中;河南“爱心之家”的助学款、哈密市相关单位的慰问物资、民警走访时捎带的米面粮油……这些涓滴暖流,在民警的穿针引线下,汇聚成滋养生命的甘泉。
戈壁风沙依旧,荣俊超与同事们用脚步丈量辖区土地,正如那胡杨,根系相连便无惧风沙,让民族团结的根脉在大漠深处愈发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