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移民”野马在内蒙古大青山“开枝散叶”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
“快看!今年刚出生的小马驹正跟着妈妈遛弯呢。”7月14日,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呼和浩特分局古路板管理站野马基地负责人王俊恒透过望远镜,兴奋地指向山坡上的马群。
记者循声望去,只见约500米外的山坡上,一大一小两匹野马在草地间缓步前行。大马一边低头吃草,一边不时回头确认小马是否跟上;小马则活蹦乱跳,时而玩耍,一见母亲走远,便立刻快步跟上,形影不离。
生活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普氏野马。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这匹小马驹生于今年5月15日,它的母亲是2021年从新疆来到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英雄妈妈’,已在这里成功诞下三匹小马驹,为普氏野马在大青山的种群扩散立下了汗马功劳。”王俊恒介绍道。
历史上,新疆与内蒙古都曾是普氏野马的栖息地。然而,上世纪该物种在我国不幸灭绝,昔日家园再无野马蹄音。1985年,我国启动拯救工程,从国外引回圈养普氏野马,并在新疆建立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致力于通过普氏野马种群复壮与野外放归,重建这一消失的物种。历经40年艰辛努力,新疆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普氏野马繁殖研究基地,其野外种群数量已达360余匹。
一匹落单的普氏野马在悠闲地啃食青草。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2021年,为推进野马种群扩散,新疆分两批向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输送了12匹普氏野马(4雄8雌)。
62岁的王俊恒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了一辈子巡山护林工作。2021年,临近退休的他临危受命,担任野马基地负责人,为这批“远方来客”安家落户保驾护航。“我虽然干了一辈子生态保护,但养马是个‘门外汉’。”王俊恒笑着说。从那时起,他便潜心学习普氏野马的饲养、监测等专业知识。越深入了解,他越感肩上的担子沉重:“普氏野马重归自然是国家工程,容不得半点闪失。我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岗,为它们在大青山扎根拼尽全力。”
野马基地所在的什字沟区域,夏秋时节水草丰美,但冬季积雪常深达30厘米,野马觅食困难。每到此时,王俊恒便组织工作人员投放饲草,确保野马安全越冬。
野马基地负责人王俊恒透过望远镜观察野马。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12匹野马逐步适应了新家园。2022年8月24日,保护区迎来了首批小马驹,可惜因病夭折。同年9月5日,又一匹健康的小马驹诞生,如今已满两岁。除去因打斗、疾病死亡的野马外,截至目前,大青山野马基地已拥有9匹成年马和8匹小马驹,总数达17匹。
“这四年,新疆的野马专家给了我们鼎力支持,不仅多次到现场指导,还通过远程连线,帮助我们解决饲养、分群、产仔等环节的各种难题。”王俊恒说。
今年5月15日出生的那匹小马驹,起初体质羸弱,无法吸吮母乳且排便困难。王俊恒与同事发现后,立即联系新疆专家。在远程指导下,他们采取人工喂奶和辅助排便措施,小马驹最终恢复体力,顺利吃上母乳,如今十分健康。“我们与新疆专家建立了紧密协作机制,大家目标一致,就是要让普氏野马在大青山安居扎根。”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处处长张俊华表示:“经专家评估,普氏野马已完全适应大青山的自然环境,种群扩散取得初步成功。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与新疆的合作,计划再引入几匹公马,以扩大基因库,避免近亲繁殖,确保大青山普氏野马后代更健康、种群更可持续。”
回望百年沧桑,曾在这片土地上绝尘而去的普氏野马,如今踏着蹄声归来。从新疆卡拉麦里的荒漠到大青山下生机勃勃的家族,它们的足迹不仅丈量着山河的变迁,更书写着一曲生命复归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