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相册》⑧丨从传真到5G 北京新疆共此时
1958年,乌鲁木齐市邮电局开放无线电传真。图片由新疆图片库提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梁伟
新疆图片库珍藏着一张黑白工作照:技术员正操作着一台庞然大物般的机器。图片说明写道:1958年,乌鲁木齐市邮电局开放无线电传真。这台当年堪称“高大上”的设备,便是传真机。
这一年1月10日的《新疆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图文消息《乌鲁木齐有了传真电报》,编辑特意制作引题《新疆和首都的联系更紧密了》。报道记载:1月8日、9日晚,时任自治区主席赛福鼎·艾则孜与邮电部部长朱学范,分处北京和乌鲁木齐,为祖国西北边疆的这一喜事互致贺词。仅等待12分钟,朱学范手书的贺词便跨越万里山河,清晰地呈现在新疆接收端。这是新疆历史上首次以“图像”形式与北京相连。
那时,全国仅有6座大城市拥有传真机。1958年4月30日,乌鲁木齐市邮电局在《新疆日报》刊发广告,传真电报的价格以面积计算,每张最高18.2元,这个价格在当时堪称不菲。然而它带来的变革却是革命性的,首都重大节日的盛况照片、新华社的新闻图片,得以跨越地理的鸿沟,当天抵达乌鲁木齐。从此,《新疆日报》的版面上,越来越多地出现“新华社传真照片”的标注。乌鲁木齐市邮电局工程师葛国瑞在《新疆日报》上撰文解读:它对文字不同的兄弟民族来说,更有意义。书信可以不必像电报一样经过文字的翻译、号码的翻译,便能以最直观的“原形”瞬间传递,还不会出差错。
这束连通边疆与首都的“光与电”之火,点燃了新疆邮电人自力更生的豪情。1959年,克服设备技术匮乏的重重困难,自治区邮电管理局科学研究室联合多家单位,以“土鸡下洋蛋”的精神,成功试制出收发两用的“简易传真机”。他们甚至就地取材,用土法攻克了昂贵“传真纸”的生产难题。与此同时,一张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现代通信网正在天山南北疾速铺展:从解放初仅有的55处简陋局所,到1959年覆盖85%乡镇的728个网点;从屈指可数的电话线,到1.6万余公里长途线路和遍布3.29万公里农牧区的电话网络……十年艰辛,星火燎原。
然而,新疆与北京之间,渴望更直接、更即时的“共此时”。
1984年4月18日上午,一个历史性的声音通过浩渺太空传来——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在北京通过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与在乌鲁木齐的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清晰通话。8分钟的通话,音质稳定,如同近在咫尺。《新疆日报》报道,就在前一天晚上,乌鲁木齐经历了八级大风的考验,但通过这颗悬停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的“天灯”,信号往返仅需0.27秒,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首次同步,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足球赛,清晰地映现在新疆千家万户的荧屏上。忆及此,新疆电视台老台长艾兴难掩激动:“过去乌鲁木齐要过一个星期后才能看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随着通信卫星的发射,当天就可以看到了,这是了不起的跨越!”
远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甘惜分,听闻喜讯,立刻提笔致信新疆友人:“此刻,你一定感觉到边疆同首都的距离越来越短了吧,边疆人民和首都人民的心连得更紧了吧。”他深情回忆前一年到新疆看不到当日央视节目的遗憾,感慨“这个变化来得比我们预计的要快得多”。这颗卫星划破的,不仅是几万公里的物理距离,更是一道横亘在边疆人民心头的信息天堑。
斗转星移,技术的脉动愈发强劲。
如今,阳光洒满天山南北,新疆的通信图景已跃入5G时代。截至2024年6月,全疆已累计建成5G基站6.1万个,1564.4万用户畅享着“G”速体验。所有地级市、县城乃至乡镇镇区,5G信号已无缝覆盖。全疆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2600万,千兆宽带用户占比高达29%。无论身处帕米尔高原、伊犁河谷的稻田,还是阿尔泰山间的牧场,指尖轻点,便能以超清画质与世界“面对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棉田里,数据通过5G网络实时汇聚,精准优化着灌溉与收获的节奏。从“宽带边疆”到“数联天山”,通信的毛细血管正深度融入新疆发展的肌体血脉。
从1958年那个寒冬,传真机用12分钟艰难传递的一纸问候,到1984年卫星让声画跨越几万公里仅需0.27秒的震撼,再到如今5G时代毫秒级响应的万物互联……70年沧桑巨变,在通信技术的伟力之下,新疆与首都北京的时空距离被一次次重新定义,无限拉近。
这条从光电解码起步、穿越星辰大海、最终汇入数字洪流的通信之路,传递的不仅是信息,更是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是边疆与首都心跳的同频共振,“万里山河共此时”的梦想,正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