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千年舞韵:什么样的唐代“舞者”令今人依然心驰神往?
你能否想象,1300年前的盛唐“舞者”是何等风姿?答案,就在新疆博物馆。
她们身姿曼妙,傅粉施朱,华服飘逸,仿佛随时会继续那未完成的旋转——这些来自盛唐的“舞者”,是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绢衣彩绘木俑。
这些木俑完美展现了盛唐时期的艺术交融与工艺精髓:木俑发髻间斜插的步摇,正是长安城教坊司最时兴的流行款式;身着薄如蝉翼的绢衣,衣饰纹样融合了波斯粟特商队带来的联珠纹与中原传统缠枝花纹;采用纸捻成臂的精巧构造,双臂设计暗合敦煌壁画中飞天反弹琵琶的飘逸姿态。
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些用纸捻成的臂膀,历经千年仍柔韧如初。纸捻上若隐若现的墨迹,既承载着傀儡戏的灵动,更凝结着生者对逝者的告白。木俑衣襟处的缂丝残片,将“织中之圣”缂丝的起源时间提前到了初唐时期。
这些木俑采用头部与躯干分制后组合的特殊工艺,这种结构设计赋予俑像更自然的舞姿表现力,双臂可灵活调整,展现各种舞蹈动作。揭示她们“舞者”身份的关键部位,在于那双独特的手臂:它们并非木制,而是用纸捻成,轻轻插在肩部两侧的小孔内,可自由活动。这些细节不仅证实了俑像的舞者身份,更展现了唐代丧葬文化中追求“事死如事生”的精致工艺与艺术追求。
那么,这位技艺精湛的“舞者”,为何会出现在墓葬之中?
这些“舞者”并非凭空而来。她们沉睡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206号墓——高昌王朝左卫大将军张雄夫妇的长眠之地。学者们推测,这些唐代绢衣彩绘木俑可能为贵族庭院表演用的傀儡戏舞俑。其造型与文献记载的唐代木偶(傀儡戏)完全一致,作为陪葬品,意在为墓主延续生前的歌舞之乐。尤为珍贵的是,其服饰与吐鲁番《舞伎图》中的舞者完全对应,共同再现了唐代宫廷“盛寿乐舞”的华美场景。
千年之后,这些唐俑“舞者”依然以凝固的舞姿诉说着永恒。我们仿佛能听见穿越时空的乐音,看见她翩跹的彩袖。她们不仅是盛唐乐舞的活化石,更是一面映照古今的明镜,见证着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
监制:丁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制图:赵静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