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新旧对比看变化丨小桑蚕蝶变大产业
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讯(记者 魏巍 李可 墨玉台 日孜完古丽 乌苏台 刘剑平 于田台 麦热姆妮萨 帕日哈):大约公元3世纪,中原地区先进的养蚕缫丝技术传入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南路的和田成为重要丝绸集散地。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各地积极响应国家“东桑西移”的战略部署,因地制宜发展种桑养蚕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拓宽了新路径。
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上,这张老照片记录了上世纪50年代,技术人员给和田地区墨玉县蚕农传授先进养蚕技术的情景。千年前,随着养蚕技术的传入,和田逐渐开始养蚕缫丝,并发展起独特绚丽的丝路瑰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墨玉县拥有悠久的养蚕传统。近年来,当地引进优质农业企业,引领本地及周边农民规模化种桑养蚕。
墨玉县奎牙镇幸福村村民 阿卜力克木·麦麦提:我今年3月种了3亩地的桑树苗,第一茬给公司卖了2900元,第二茬卖了3100元。我还准备了15亩地,准备明年继续种桑树苗赚钱。
在墨玉县,桑树的价值远不止于养蚕。其树皮更是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的核心原料。依托北京援疆项目,普恰克其镇建成了桑皮纸产业园,推动这门古老技艺在被传承的同时焕发新生。
桑皮纸第十三代传承人 比拉力·图尔荪巴柯:我们桑皮纸主要特征就是韧性比较强,保存时间比较久一点,写字、画画几百年以后它也不会变色。现在我们的主要产量一天能做100张纸。
于田县通过引入桑蚕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种养技术,桑树种植规模已达到3000 亩。在种植、蚕茧收获时节,吸纳800多人参与季节性务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和田地区积极推动种桑养蚕规模化发展,并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生产的艾德莱斯绸已走出新疆,销往全国,并逐渐走向世界。
如今在新疆,不少地方实现了桑蚕种养规模的迅速扩大。2024年,全疆首个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项目在乌苏市投产,填补了新疆在工业化养蚕和丝绸智能制造领域的空白。不仅彰显了新技术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的巨大潜力,更为新疆蚕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