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往全国 皮山县千亩大芸获丰收
进入10月,皮山县固玛镇克其克亚村迎来一年里最热闹的“地下丰收季”——红柳林下套种的大芸陆续成熟,种植户们陆续开锹采挖。10月15日清晨,固玛镇阿热亚村村民拜科日·约麦尔一家七八口人分散在5200亩红柳基地,掀沙、掏沟,一根根乳黄色的“沙漠人参”带着泥土清香滚落袋中。
红柳林航拍全貌。
“今年墒情好,亩产估计能到180公斤,鲜货地头价28元/公斤,比去年又涨了3块。”拜科日随手掂起一根长70厘米、重3公斤的大芸给记者看,粗壮的肉质茎上密布细密的鳞片,“粗略估算,纯收入30多万元没问题,比去年足足多了十多万元。”
新出的大芸。
2021年起,皮山县把防沙治沙与产业增收结合,推广红柳—大芸套种模式。皮山县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县累计种植面积1.8万亩,涉及173户,预计总产量3060吨,总产值超2142万元,可带动固定就业180人、季节性务工1800余人次,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
村民正在采收大芸。
大芸寄生在红柳根部,一次接种可连续采收5—7年。拜科日的基地常年固定用工26人,每人每月工资近5000元;采挖高峰期再雇30名工人,日薪150元,整个采收期人均可增收7000多元。
大芸丰收。
务工人员如孜买买提·图尔迪巴柯边装袋边说:“我在这儿干了五年,家里已经盖了新房,今年准备再买辆小货车跑运输。”
为延长产业链,皮山县建成日烘干能力30吨的加工厂,并与药企签订长期订单,鲜货、干片、切片、茶饮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皮山红柳大芸”已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快速提升。
大芸种植负责人就收购价格与商家进行商谈。
“我们计划再推广2万亩,把戈壁滩真正变成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该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艾比卜拉·吾吉麦麦提表示,未来还将试点梭梭大芸、黑枸杞等沙生作物,让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皮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艾则孜·买合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