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六百名队员三十六载接力擎旗——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国旗班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闫啸天
10月13日8时,新疆农业大学的校园还笼罩在晨雾中,一支身着统一制服的队伍已整装列队,身姿挺拔如校园里笔直的白杨——他们是该校大学生国旗班。
国歌奏响,旗手振臂一挥,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展开,冉冉升起。队员目光追随着上升的旗帜,眼神坚定,神情庄重。该国旗班自1989年成立以来,600余名队员接力传承,无论寒暑,无论晴雨,已完成7000次升旗仪式。
升旗仪式上的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国旗班。新疆农业大学团委供图
10月16日上午,该国旗班指导教师古丽戈娜·阿里木作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代表,参加自治区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她说:“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面旗帜,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信仰。”
“穿上国旗班制服,守护国旗尊严;脱下制服,我们仍要做旗帜。”这是国旗班队员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们内心的行为准则。
为了让爱国信仰更加深入人心,国旗班主动创新,承担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宣讲任务。他们走进班级、宿舍、社团,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情景剧、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国旗知识、讲述国旗故事。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各类主题宣讲和活动2800余场,覆盖师生超20万人次。他们用行动,让爱国主义从书本上的概念,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可实践的具体行动。
他们组织的“模拟升旗”活动,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当同学亲手抚平国旗上的褶皱,亲身经历列队、敬礼的完整流程后,由衷地感慨:“原来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爱国就藏在这些一丝不苟的细节里。”
在国旗班,民族团结不是口号,而是浸润在日常点滴中的鲜活实践。
第24届队员张静,在校期间不幸罹患重病,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毅然决定捐献自己的器官。最终,他的无私大爱成功救治了5名来自不同民族的患者,让5个濒临绝望的家庭重获希望。
为了将这份爱永久延续,学校设立了“张静爱的延续救助基金”,用于帮助身患重症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这份跨越民族的生命馈赠,成为国旗班乃至全校民族团结精神最深刻、最动人的注脚。
国旗班的脚步,从未止于校园。他们将爱国情、团结情播洒到更广阔的天地。
在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的操场上,孩子们仰着稚嫩的脸庞,好奇地问:“老师,国旗的五角星有什么含义?”“升国旗时为什么要敬礼?”国旗班的队员耐心解答,这是他们“国旗知识进校园”活动的寻常一幕。
近年来,国旗班组建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南北疆广袤农村,协助20余个村落组建起自己的“乡村国旗班”,成为村落中传承爱国精神的重要载体。队员们不仅悉心为村民们讲解升国旗礼仪,还和村里的老党员一起发掘村史,将村里各族群众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的故事,融入升国旗仪式的讲解词中。
“大国边疆青春聚力”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白哈巴村。新疆农业大学团委供图
2024年,国旗班组建“大国边疆 青春聚力”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祖国西北边境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白哈巴村。在那里,他们与驻守的戍边卫士一同升起国旗,共同分享守护国旗、守护边疆的感人故事。在这次意义非凡的活动中,升起的那面国旗,后被郑重赠予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珍藏于天安门国旗班陈列馆。新疆农业大学国旗班,成为全国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队员们自豪地说:“这面国旗,连接着边疆与首都,也见证着我们所有人守护祖国的共同决心。”
第24届队员郭雪峰,2016年作为自治区选调生,主动申请到南疆工作,被分配到喀什地区疏附县布拉克苏乡。初到乡里,语言不通,他就跟着村干部一个字一个字地学;农业技术不熟悉,他就白天走访农户,晚上挑灯查阅资料。
2021年,他荣获“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回顾往昔,他动情地说:“是国旗班教会我,要把根扎在祖国的土地上,把心交给人民。”
三十六载,初心不改;三十六载,薪火相传。古丽戈娜说,我们国旗班的故事,是新疆各族青年团结一心、奋发有为的缩影,更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