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新疆更美好丨罗布人村寨焕新 打造可带走的文旅记忆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
金秋时节的塔里木河畔,胡杨林披上金黄,罗布人村寨景区焕然一新——其“丝路巴扎”与民俗老村寨两大核心区经过4个月的升级改造,将文化多样性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可带走的文旅新场景,迎来八方游客。
漫步在罗布人村寨景区阿不旦广场全新打造的“丝路巴扎”,仿佛穿行于古丝路商旅云集的繁华盛景中。这里还原古时罗布泊地区繁盛贸易场景,让游客既能感受历史脉动,也能参与文化体验、选购特色好物。自此,“热闹”有了更鲜活的载体。
锡伯族射箭体验点前,几位游客正屏息凝神,体验“百步穿杨”技艺的精髓。特意改良的儿童弓箭,让这项国家级非遗“从娃娃抓起”。相邻的帕拉孜编织房内,手艺人用羊毛捻线并演示帕拉孜纺织技艺,传统的云纹图案融入丝巾、杯垫等伴手礼,让非遗美学走进现代生活。在最受欢迎的“胡杨文创”工坊,设计师们将罗布人捕鱼用的卡盆、婚嫁用的独它尔乐器解构重组,开发出胡杨木书签、沙画灯等系列产品。
美食区飘来烤鱼的独特香气,游客在舌尖上的美味中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这些非遗体验项目很有意思,让我把从书本上看到的‘新疆’具象化了。”上海游客李慧欣从事文创设计工作,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寻找创作灵感,是她旅行的一项额外任务。
民俗老村寨区域里,三种不同形制的房子静静讲述着罗布人的生活变迁。“萨托玛”区展现的是芦苇编织的渔猎民居,再现“不种五谷,不牧牲畜”的原始生活状态,游客还可通过全息投影,“领略”罗布人用红柳枝叉鱼的智慧。在“阿娜尔院”的胡杨木屋内,游客感受到了胡杨木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在“巴哈尔院”等泥砖房中,罗布麻茶的清香氤氲中藏着长寿的秘密。游客们围坐在炕桌前,聆听老人用沙哑的嗓音唱起罗布淖尔民歌。那些关于塔里木河改道、胡杨林迁徙的古老记忆,在歌声中获得新的生命。
当暮色降临,村寨中央燃起篝火,晚会开始了。“石榴花开”舞蹈团身着民族服饰跳起舞来,麦西热甫、黑走马轮番上演。最吸引人的,是罗布人的“做饭舞”表演,演员们用锅碗瓢盆模拟捕鱼、烤鱼的劳作场景。那些源自日常生活的肢体语言,无声诉说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这种昼夜联动的体验设计,不仅延长了游客在此停留的时间,更让文化传承有了更丰富的载体。”罗布人村寨景区管委会主任李慧鹏说,“这不是简单的文化展示,还要让每位游客都能成为文化多样性的参与者和传播者。”
从“丝路巴扎”的商贸活态展示,到老村寨的生活场景复原,罗布人村寨的升级改造始终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那些散落在各处的非遗体验点,如同珍珠般被文化主线串联,形成完整的叙事链条。当游客带着罗布麻茶、帕拉孜毯和胡杨文创离开时,带走的不仅是纪念品,更是一份与古老村寨的情感联结、一段鲜活可感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