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时评丨用动漫讲好新疆故事
张磊
当动漫艺术与地域文化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正在举办的“动·感新疆 漫·话丝路”第三届(2025)新疆动漫节给出答案。从《昆仑小小英雄传》对中华神话的现代诠释到《万桐书》记录的木卡姆抢救保护历程;从《一只瓜的旅行》见证的哈密交通变迁史到《小塔的奇幻漂流》用拟人化的水滴体现塔里木河生态治理,一批扎根新疆沃土的动漫作品,正以萌动形象描绘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与时代新貌,成为推动区域数字文创产业发展、展示新疆文化活力的重要窗口。
动漫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享有广泛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它凭借独特的视觉表达、丰富的叙事手段,能将宏大的时代主题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艺术形象,让抽象的理论具象为生动的故事。本届动漫节巧妙运用动画、漫画、互动体验等形式,使社科知识“动”起来,让厚重历史“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潮”起来,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用动漫讲好新疆故事,关键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共鸣点。这既可见于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成为一代人集体记忆的木偶动画《阿凡提的故事》;也正由“雪怪阿乐”“龟兹宝宝”“柯小驼”等新一代文化IP所践行。动漫正以势不可当的年轻活力进入大众视野,并衍生出系列作品。纵观历届新疆动漫节的优秀作品,它们或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或以真实事迹为蓝本展现奋斗精神,或通过拟人化手法传递发展理念。这些作品无不证明,唯有那些扎根泥土、映照时代、饱含深情的创作,才具备真正触动人心的力量。
用动漫讲好新疆故事,需要深挖新疆这座富矿。无论是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独特的人文风情;无论是厚重的历史积淀,还是火热的现实实践,都是新疆动漫创作的优质资源。但要将资源转化为打动人心的作品,需要创作者沉下心、俯下身,真正了解新疆这片土地,同时既要尊重历史文化的本真,又要兼顾当代审美需求,实现从“资源”到“IP”的创造性转化。
用动漫讲好新疆故事,贵在创新表达方式。当代青少年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习惯于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化体验。本届新疆动漫节设置VR体验、配音互动、非遗展演等环节,正是把握了这一代人的接受特点。只有让受众从“观看者”变为“参与者”,在互动中感受文化魅力,在体验中增强情感认同,才能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用动漫讲好新疆故事,更要胸怀“国之大者”。优秀的动漫作品不仅是文化产品,更是时代精神的镜像。《西部瓜王吴明珠》《库尔班校长有办法》《左宗棠西行记》等作品之所以动人,在于它们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只有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情,动漫作品才能超越娱乐功能,成为传播时代强音的重要载体。
新疆动漫节的举办让我们看到,通过动漫这扇窗,一个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新疆正生动展现在世界面前。这不仅是艺术的创新,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让我们期待更多创作者用画笔描绘天山南北时代变迁,用创新表达传递新疆声音,让新疆故事以更鲜活的姿态走向全国、迈向世界。